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您的位置:主页 > 新闻发布 > 高薪视点 > 新闻发布

稀缺造就了保姆高薪

  宁愿待业也不肯当保姆的传统观念,即使当保姆也不忘改行的临时心理,使保姆及专业性保姆显得尤其稀缺。从这个意义上讲,高薪是对保姆们勇敢的褒奖。”
  据深圳市家政服务行业协会提供的数据,深圳保姆工资10年涨了10倍。上海云家政披露的信息也显示,在过去10年间,家政人员的薪资涨幅平均达到400%以上,其中育儿嫂达到500%-600%,远高于225%左右的大学本科生的工资涨幅,“家政行业工资超过了大学生工资线”。
  家政业工资持续上涨,不用说是市场使然。如果说在中国有什么行业最为市场化的话,那就是家政业。家政业不是事业单位,没有国有企业,没有垄断经营,它体现出的是一种典型的供需关系。
  家政业的薪酬畸高吗?有一点,但也不全是。如果说以前家政业是纯粹的体力劳动,那么如今它已经成为高级蓝领行业。且不说它对知识、经验有着不低的标准,就是对人品、性格、心理承受能力都有着特定的要求。从国外的薪酬待遇上看,家政业这种高级蓝领的薪酬超过一般白领也是正常现象。
  中国传统观念把大学生和许多农民工挡在家政业门外,家政业的从业者相对稀缺
  家政服务人员,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里,那是下里巴人。保姆、月嫂、护工、做卫生的这类称呼,多少体现着人们对这一“侍候人”的工作的低看。正因为如此,一般家庭条件不错或受教育程度较高的人都不会考虑在这个行业就业。
  大学生不会考虑走进这个行业。尽管这些年大学毕业生一年比一年多,多到总分一百多分都能上大学,多到今年毕业生将达到破天荒的727万人,多到大学生们一毕业就失业,但他们仍旧不会走进家政业。父母把儿女送进大学,就是为了让儿女给自己挣够面子,儿女们想着法子挤进大学,就是为了让自己当上白领,他们有着“宁可饿死也不做家政”的“骨气”。
  家庭经济条件好一些的农民也不愿进入家政业。过去,经济不发达地区的青年人往往是通过熟人介绍就近在当地做家政,年龄大一点的人往往也限于专业只能做家政,但是现在,随着家庭经济条件的改善,随着制造业的内迁,农民们不出门就可以打工的便利让他们有了不选择做家政的自由。
  这种不选择做家政的自由,一方面让这个行业新进入者减少,另一方面让这个行业流失率居高不下。据广州正祥和家政公司的统计,该公司2000多名学员中流失率达到了50%,尽管这个公司能够保证每个月嫂每年有不少于8个单,但流失率也达到了30%左右。
  80后独生子女多是备受家人娇宠的小公主小少爷,难以完成从被照顾到照顾人的转变
  从表面上看,从事家政行业似乎是人人都可为的事情,事实上,它对从业者的性格、品德、习惯、心理承受能力等都有着不低的要求。也就是说,你能在一个工厂做工人甚至在一家公司做白领,但你未必能做好一个家政服务人员,特别是住家保姆。
  从性格来说,急躁的脾气肯定不行。家政服务可以说没有大事,但件件又都是大事,且不说心急火燎毛手毛脚,就是粗心大意,也做不好家政。在眼下这个浮躁的社会,能平心静气做事,本身就显得难能可贵。
  再说品德。大凡请过保姆的,可能都有深刻的感受,手脚不干净的住家保姆真的难以容忍。想一想也是,一个住在你家里的人,看到这好她要偷一点看到那好她想拿一点,一家人还能安心过日子?前不久,深圳就有媒体报道,保姆上门三天就“顺”走了家中10多万元的钱物消失。关于保姆兼小偷的故事,我们听到的真不少。
  最难改变的或许就是不良的习惯。一个农村女孩,即便她不是独生子女,她仍旧可能是家人的“公主”,父母无微不至的照顾养成了她被照顾的习惯,你让她突然来照顾别人,确实是勉为其难。而“拨一下亮一下”的“桐油灯盏”,我想没有雇主会喜欢。
  有一朋友说起她家35岁的保姆真是哭笑不得。“这孩子人品不错,但就是闲不得忙不得重不得轻不得更不用说批评不得,这哪是她照顾我,而是我多养了一个孩子!”她说,她就是通过请保姆认识了“穷人家公主”这个农村中非常普遍的群体。
  异地打拼使抚养小孩和照顾老人都变得越来越市场化,家政业的刚需越来越巨大
  在传统的中国家庭中,家政服务主要客户是大户人家。新中国成立前,谁要说他家请过保姆和管家,那他家不是地主就是豪绅。新中国成立后,照顾老小基本上都是靠家庭自己解决,即便有个别家庭孩子太多,也都是寄养在别人家而不是请人到自己家。
  改革开放之后,家政业最初的需求多是照顾小孩。夫妻二人要上班,父母双亲没退休,得请个保姆。就是家里有个老人,考虑到一个人照顾不了,也会请个保姆。当然这个初期,家政基本上没有形成市场,请人都是通过亲朋介绍来实现的。
  后来,家里有病的老人需要照顾,上班的子女也开始给老人请保姆;再后来,退休的老人们自己懒得做饭洗衣,也开始请个保姆。如今,随着城市交通变得越来越繁忙,出于安全考虑,接送小孩上学放学也逐渐成为请保姆的理由。
  家庭的这些工作能不能不请家政?当然不行,因为这是刚需。而当这种刚需由个别向普遍转化,而家政服务的新入者反而变少,物以稀为贵的市场效应也就体现出来了,顺理成章的,涨工资就成了雇主们获取稀缺资源的主要手段。
  在深圳,曾有一个雇主一次预付保姆10年的工资为保姆的儿子首付买房,在北京,一个雇主为留住一个保姆,两年之内为她涨了70%的工资。一个朋友说,照顾孩子是比房子更重要的刚需,省钱也只能在其它方面省。
  市场对家政服务专业化技术化要求越来越高,那些没有经过培训的临时保姆开始“被流失”
  传统的保姆,不需要经过培训,只要会做最简单的家务就行了,实在不行,雇主慢慢也愿意慢慢教。但是现在,随着保姆工作内容的逐渐细化,雇主对保姆要求的逐渐提高,“做不了其它事就去做保姆”的人开始成了多余。
  深圳一个姓何的老太在网上抱怨,为了照顾患上脑血栓的老伴儿,她两年中换了5个保姆,最短的10天,最长的半年。这些保姆中,吸烟的、没有护理知识的……用何老太的话说就是“太不靠谱了”。
  笔者随机在深圳的同事朋友中做了一个调查。仅以照顾小孩子为例,在被调查的30个家庭中,孩子已上小学的家庭,至少换过15个保姆,而且多数时候是频繁地更换;而一旦遇一合适的保姆,至少得想着办法挽留两年以上。
  什么叫合适呢?首先当然是正直的品性,这是成为一家人的必要条件;其次是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具有学习能力也行,这是一个家政服务人员的专业素质。
  可问题恰恰出在这里。尽管深圳是最早针对家政服务行业立法的城市,尽管深圳在多年前就与四川、湖南、湖北、福建等地的妇联组织联合创办有“保姆大学”,但是,真正参加学习培训的保姆其实还不到30%。也就是说,深圳100万家政从业人员中,参加过培训的不足30万。
  家政服务人员不愿意参加培训,是因为他们只是把这作为临时的职业。而他们的这种临时心态,客观上又促长了职业保姆薪酬的提升。从这个意义上说,职业保姆应该感谢那么不愿意当保姆不愿意长久当保姆的人,是他们,反衬了这个行业的专业性。

证书查询

  • 点击刷新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