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失业率每年平均增长3.5%、年轻人失业人口比重上升快、失业人口出现向高学历蔓延的趋势……近日,广州大学广州发展研究院发布了《2013年中国广州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其中《广州人口就业与产业结构关系研究》(以下简称“研究”),通过2000年广州市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简称“五普”)和2010年广州市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简称“六普”)的结果,对广州就业和失业人口数据进行剖析,分析人口就业数量及结构和失业人口变化的趋势。
【现状】 低龄和高龄失业人口比重上升
2010年末,广州全社会就业人口为789.11万人,比改革开放初期的1978年增加266.9万人,增长295.7%,年均增长3.5%。
“六普”数据显示,失业户籍人口约为32.76万人,失业人口占16岁及以上人口的比例为35.97%,比“五普”的26.83%高出9个百分点。广州城镇失业人数总体呈逐步上升的趋势,从2000年到2010年的10年间上升了35.81%,而同期户籍经济活动人口增长了26.75%。如果按照广州户籍经济活动人口364.96万人数测算,那么广州的城镇失业率已经达8.98%的水平,远高于国家统计局判别失业警戒线中心城市4%的标准。
研究指出,16-24岁的失业人口是就业的困难群体,失业人口呈现随着年龄的增大而比重呈下降的趋势。在失业人口中,16-24岁年龄组人口比重最高,占28.21%,其次是25-34岁年龄组占25.73%,35-44岁年龄组比重最低,占22.5%。与“五普”相比,45岁及以上年龄组的失业人口比重上升8.44个百分点,16-24岁年龄组的失业人口比重上升7.23个百分点,35-44岁和25-34岁年龄组的失业人口比重分别下降10.84和4.83个百分点。
研究认为,16-24岁年龄组的失业人口比重上升较快的原因可能是刚出校门的大学生就业困难所致,有迹象表明失业人口将进一步年轻化。
失业人口以男性为主体,并有上升之势。“六普”男性失业人口占比为56.91%,比“五普”上升2.41个百分点;而同期女性失业人口占比为43.09%,比“五普”下降2.41个百分点。“六普”数据显示,25-44岁年龄组男女失业人口比重基本相同;16-24岁年龄组男女失业人口比重相差2.83个百分点;45岁及以上年龄组男女失业人口比重之差最大(9.68个百分点)。
此外,广州失业人口受教育程度主要集中在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这部分人员占全部失业人员的比重为44.74%。受过高中和大专及以上教育的失业人口占全部失业人口的比重分别为35.16%和20.1%。不过,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失业人口也占了两成有余,失业人口不仅仅存在于低素质的劳动者,也有向高学历蔓延的趋势,表现为一定程度的“教育过度”倾向。
让人意外的是,不少人是主动失业。数据显示,失业人口未工作的七大原因中,因本人原因失去工作的占全部失业人口的比重最大,为28.1%,高于因单位原因失去工作(18.46%)和承包土地被征用(2.34%)之和,说明现在的80后、90后对工作条件要求更高,工作流动性更强,有时宁愿失业也不愿意工作;毕业后未工作占16.87%,这其中有一部分大学生受到传统就业观念的影响,市场竞争就业意识较差,存在“等、靠、要”的想法,不愿从基层干起所致。
【建议】 调整产业结构 优先考虑就业政策
研究指出,产业结构调整导致产业就业弹性下滑,必然使政府面临失业人数增加的问题。其面临的失业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产业结构调整与经济增长阶段转换所导致的结构性失业与摩擦性失业问题;外来劳动力大量进入及相应的就业替代效应与自愿失业问题。
研究认为,在刘易斯转折(注:在二元经济结构中,在剩余劳动力消失之前,社会可以源源不断地供给工业化所需要的劳动力,同时工资还不会上涨)期间,就业问题并不会因为出现劳动力短缺现象而自动缓解,就业应继续被置于经济社会政策的优先位置,作为政府工作的重点。
研究同时提醒,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同时须防止“无就业的增长”,应在制造业升级的基础上,将生产性服务业分离出来,让其成为新兴服务业态,为大学毕业生创造适合的就业岗位。把《2012年广州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的目标落到实处。
此外,研究建议,广州应拓展新的经济增长点,根据自身发展的情况选择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与健康、新材料与高端制造、时尚创意、新能源与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等六大产业领域。
针对广州劳动力数量大、文化素质不高、知识结构不能满足社会需求的情况,研究建议把建立培养满足市场需要的多层次人才的教育培训体系作为促进就业的重大举措。
具体而言,首先在教育资源的配置上,应打破目前的垄断性格局,通过引入竞争机制提高教育资源的投入总量和配置效率,满足教育的多元化需要。
其次要把政府角色从过去以供给为主导的教育管理模式,转变为以市场需求为主导的教育管理模式,建立面向需求的劳动力教育供给体制。
此外,研究认为还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快职业培训体系建设,实现职业培训社会化,调动社会各方面积极性,尽快形成大专院校、技工学校、职业学校以及社会培训机构共同参与的职业培训工作格局,从而实现劳动力市场供需结构的均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