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中国康复医学会批准浙江医院心脏康复中心成为首批心脏康复职业技能培训基地,计划每年培训500名心脏康复师、治疗师和心脏康复护士。
心脏康复,一个相对陌生的名词。但是,在欧洲却很普遍,它能预防心血管事件的再次发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随着心血管疾病的高发,我省心脏康复行业也逐渐发展起来。
胡大一:心脏康复有“五大处方”
说起康复,很多人可能都有这样的印象:做完手术后适当地活动活动,让功能恢复地好一点。
没有康复的心脏治疗都是残缺的,那么心脏康复是什么呢?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主任委员、中国康复医学会心血管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胡大一说,到医院做搭桥、支架、装起搏器等手术就好比在4S店买了辆车,车子要保养,做完手术后也需要康复,“现在国内的‘4S店’很少,只卖‘汽车’不做‘保养’。”
对于心脏手术病人,医学界最初要求术后要卧床休息,提倡“静”。上世纪60年代,“动”开始挑战“静”,认为患者术后需要做力所能及的运动。如今,康复医学的概念从单纯运动走向了综合,胡大一把它概括为“五个处方”:药物处方、运动处方、营养处方、心理处方和戒烟限酒处方。
简单地说,心脏康复就是应用评估、运动训练、饮食和用药指导、健康教育等多种方式,改善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心肺功能,提高生活质量,并预防心血管事件的再次发生。
欧洲很普遍 国内刚起步
德国曾对12560名患者跟踪调查7.5年的对比结果:因为心脏康复,死亡率减少54%,医疗费用降低47%,运动能力明显提高,心绞痛等主诉减少,心脏药物需求量减少。
“心力衰竭的人,进行心脏康复治疗死亡率能下降20%,能够明显减少反复住院的费用。”胡大一说。
放眼世界,约有80%的欧洲国家建有本国的心脏康复学术组织,约90%的国家有本国的心脏康复指南,部分国家采用欧洲或美国的心脏康复指南,只有约7%的国家没有使用专业的心脏康复指南。
“在德国,有6600多个小组在社区指导病人做心脏康复。”浙江医院心脏康复中心王伯忠副主任说,欧洲的有些国家还将心脏康复立法,要求病人做完手术后必须进行康复,因为这样能降低疾病复发率,减少国家医疗支出。
我国属于对心脏康复认知率比较低的国家之一,“有院领导支持、场地和康复经验等的心脏康复基地,全国不超过10家。”胡大一说。
人才、医保等制约了行业发展
其实,浙江医院于1999年成立了心脏康复中心,这在我省乃至全国都是最早的,里面有功能评估室、健康教育室、心身治疗室、功能锻炼中心等。
“成立之初,很多其他科室的医生都不理解,不知道我们是干吗的。直到现在,来心脏康复中心看病的人,也不是很多。”王伯忠说。
他认为,当年心脏康复行业面临三个问题:一是医疗方面,心脏康复师、治疗师、护士等太少,提供不了规范的“五大处方”;二是医疗保险方面,体制滞后,很多项目都不纳入医保,限制了行业发展;三是病人对心脏康复不了解,加上交通不便等因素,来就诊的人不多。
胡大一认为,心脏康复要想发展起来,必须要把心内外科、心血管预防和管理等进行整合,还可以把电子医疗服务引入,与互联网结合,为居家病人提供电子医疗服务,指导他们进行康复。
记者了解到,除了浙江医院,近两年省立同德医院、邵逸夫医院等都开设了心脏康复。
“我们主要是做心外科的康复,病人在心外科做完手术,我们可以派医生到心外科病房指导他康复,也可以等病情稳定后,转入我们康复中心。”邵逸夫医院康复科李建华主任说。
省人民医院叶祥明主任认为,患心血管疾病的人越来越多,心脏康复也是该院康复中心今后要发展的方向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