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俞敏洪(民盟中央教育委员会副主任、新东方教育集团董事长):
任何教育都是以培养完整的人为目的,一个完整的人有心灵、思想、价值、能力、技能等组成,就像一辆完整的汽车,如果把各个部件拆开,就不能在路上飞驰。人文素养教育是职业教育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胸怀和精神决定了成就。公民基本素质教育是职业教育的基础,包括认真精神、诚信精神、敬业精神、职业精神。职业教育的课程体系设计一定要符合现实需求,老师尽量来自有经验的一线,和企业密切结合必不可少,并不断为就业者提供再教育的机会。人各有其能,应该发掘自身最擅长并感兴趣的能力加以培养,从劳动能力、专业能力、创造能力、管理能力到领导能力,并让学生在理想和人生目标的指引下培养和使用能力。
● 赵雄辉(湖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教授):
要实现职业教育“管办评分离”,需要完善职业教育相关政策法规,加强职业教育宏观指导;真正落实职业院校的办学自主权,吸引企业行业参与办学;加强职业院校章程建设,完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提升政府监管督导和社会监督评价的公信力。
● 吴庆华(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所中学高级教师):
要实现职业教育内部公平,需要结合“全日制学历技能教育”和“非学历的中短期职业培训”,紧密联系行业和企业,加强专业建设和实践教学,同时尽快启动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标准的制定和建立严格的职业学校教师准入机制。
● 赵录贵(广西财经学院信息与统计学院副院长、教授):
从职业规划预期视角看高职人才培养困局,需要从加强舆论宣传力度,加强专业教师队伍的建设,优化教育经费支出结构,加大高职教育投入和完善职业规划课程建设方面做文章,同时把职业规划教育贯穿整个高职教育的全过程。
● 侯定凯(上海终身教育研究院发展与规划部主任、副教授):
新升格的地方本科院校要实现向高水平应用技术型高校的“二次转型”, 需明确其在高教体系中的定位,保障其办学自主权;建立人才市场供给和需求的监测机制;完善人才结构和培养模式;培育适应高层次职教需要的师资队伍。
● 曾兰州(安徽宣城市信息工程学校高级教师):
中高职衔接应以扩大五年制招生计划为主渠道,以中职学校学生升高职为辅,把高职院校的自主招生指标作为退伍军人的专用指标,建立合理的初中毕业生、中职生、高职生分流机制,从而实现职业教育层次结构科学化。
● 吴郁魂(四川宜宾职业技术学院教授):
通过制定《农民职业教育法》提供法律支撑和保障;加大对职业农民教育的财政投入力度;加强职业农民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加强职业农民培训的针对性和创新性;支持组建一批农业职业教育集团等手段构建新型职业农民教育体系。
● 郭广军(湖南娄底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教授):
健全落实职业教育法规政策,加强职业教育国家制度设计,加大职业教育财政投入,加强职业院校基础能力建设,提升双师型师资能力水平,改革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产教融合、工学结合办学体制机制,扩大职业院校办学自主权。
● 孙连杰(民盟天津市委会职业教育委员会委员、副教授):
职业教育园区要树立教育资源共享意识,加强“集约化”管理体制建设,切实推进“课程互选、学分互认、师资共享”等措施,加强实训资源的共享与利用,同时提高园区公共图书馆利用率。
● 盛海洋(福建船政交通职业学院教授、博士):
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是职业教育发展的趋势,行业、企业的人才需求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基本动力。要调动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就要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构建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运行模式。
● 王秋实(河南水利与环境职业学院讲师):
高职院校生源质量下降的现状,是现阶段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必须面对的问题。高职院校应努力做好科学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优化人才培养实施过程,完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四个方面的工作。
● 何小莉(北京联合大学工程师):
通过加强统筹规划管理,营造政策环境;探索培养制度改革;改革招生考试制度,探索以淘汰制代替选拔制;全面推行学分制;整合社会力量,发挥职业教育集团的平台和纽带作用等途径,加强中高职衔接,推进中高职协调发展。
● 黄云飞(重庆市工业学校高级讲师):
借鉴国外职业教育立法、执法完善、教育管理机制普遍采用分权制运作等经验,从完善职业教育有关法规,进行体制机制上的深层次改革,建立职业培训、职业教育与学位教育互通的“立交桥”等方面完善我国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 郑建仁(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经贸学院副教授):
因为信息不对称、激励不相容、交易成本太高、收益外溢等导致了校企合作中企业积极性不高。必须充分发挥政府矫正市场失灵的职能作用,优化支持政策,完善制度建设、建立健全组织机构、加大促进校企合作的激励力度。
● 蒋金晖(岭南师范学院规划与法规处处长、副教授):
通过加大财政对中职教育的投入,加强对中职教育资金缺口的省级统筹,合理划分好地方政府的分担比例并监督落实,在全国普遍建立有关保障制度,尽快妥善解决中职学校的历史遗留问题解决免学费后中职教育办学经费面临的问题。
● 熊忙利(咸阳职业技术学院畜牧兽医教研室主任、讲师):
通过加大招生宣传和就业跟踪,用足、用活国家政策,加强校企合作,开设“冠名”班和“零”学费班,加强与地方政府的合作,加强教科研水平,提升社会服务能力,调整专业结构,加大经费投入等举措解决农业高等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 沈言锦(湖南汽车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博士):
结合我国的国情及职业教育的实际,只有做好顶层设计,职业教育的改革才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建立在科学合理职教体系框架下的职业教育将会给我们的高等教育带来崭新的面貌,对我国民众几千年的教育观念带来积极的影响。
● 王俊(民盟宁夏区委会参政议政处副处长):
西部少数民族地区职业院校校企合作机制必然建于校企共同发展的动力机制、互惠多赢的利益驱动机制、校企合作的保障机制、优势互补的共享机制的基础之上。
● 张瑞岩(青岛市城阳区教体局副局长):
通过进一步加强顶层设计,理顺校企合作管理体制、切实转换政府职能,充分激发“行业指导”力量和市场作用和加大政策鼓励,提升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积极性,达到优化政策环境,促进行业企业积极参与职业教育的效果。
● 熊建平(民盟江西省委会参政议政部调研员):
职业教育、义务教育、高等教育本应同属地位相等的教育,但现在的职业教育无奈地被退居为“次等教育”。为使职业教育回归其本位,厘清政府与职业教育的关系是关键,政府与职业教育之间的行政关系、法律关系、经济关系需重新再造。
● 辛磊(湖南商务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
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要健全职业教育相关法律、法规,落实依法治教。要加强顶层设计,加大对职业教育的财政投入和监管力度。同时要扩大职业院校办学自主权,切实落实依法治校。改善办学环境,加强行业指导和监控,提升职业院校的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