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您的位置:主页 > 新闻发布 > 新闻资讯 > 新闻发布

中国技工缺的是工作应变能力

“世界技能大赛的举办,少了中国的话,都不能被称作‘世界’大赛。”世界技能大赛评估顾问Jenny Shackleton如是感叹。

10月13日,由英国大使馆文化教育处举办、广州市工贸技师学院承办,具有国际水平的职业教育领域高端研讨会议——中英国际标准转化项目工作坊在广州举行。英方专家建议,除了技能提升之外,职业技能教育还需要进一步提升学生工作应变能力,使技工院校学生在综合素质方面领先一步。

“国内培养出来的技工大部分不是创新者”

研讨会上,中英两国职业教育从业人员就现有职业教育与培训课程标准中存在的不足、现有院校课程标准的补充与完善使之与国际标准接轨等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在国内大力提倡职业教育的今天,不少人已经认识到了职业教育对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但囿于职业教育的发展起步较晚,还存在不少有待改进、增强的地方。到底广州乃至国内的职业教育与国外相比,存在哪些差距?

综合多位国外专家的观点,记者汇总了包括上学机制灵活程度、技术工人待遇、教学设备先进程度、师资力量以及上职业学校目的等五大区别。

其中,最为现实的差距在于技术工人待遇方面。在国外,一个通行的规律是:一个高级技工的工资要高于一名高级工程师。而在国内,目前是不可能的。高级工程师一般都受过大学教育或工作经验丰富,非常有资历,经过各项评估才获得的职称,水平较高,待遇自然也高。

然而,由于国内目前普通职业教育培养出来的技术人员水平有限,大部分从事着普通的初级技术工作,而并没有在技术创新、高难度技术方面有所发展,所以待遇并不高。与一些行政人员相比,待遇相同甚至还要低些。

当谈及国内职业教育与国外的职业教育相比,与会专家普遍认为,最主要的区别是学生上学的目的不一样。在国外,由于没有就业的压力,孩子上职业培训学校是因为喜欢从事某个行业,或喜欢动手操作某些仪器,家长也鼓励孩子做自己喜欢的事,做喜欢的事情容易出成绩。

而在国内,由于就业的压力,家长会让孩子选择职业教育的目的纯粹是为了掌握一门技能,为了好就业,有的甚至与个人兴趣没有太大的关系,只是一个生存的饭碗而已。由此导致国内培养出来的大部分是操作工人,而不是创新者。

进一步提升技能人才综合素质

“近年来,随着中国对技能教育的重视,我们在世界竞技场上看到了中国队员的出现,而且他们一出现,就获得了很不错的成绩。”Jenny Shackleton如是评价中国参赛队伍在世界技能大赛上的表现。

作为“中国战队”的有力组成部分,广州技能好手正在积极备战第43届世界技能大赛。

早在8月9日至10日,市工贸技师学院参赛选手谭伟创、钟建伟、李群嘉表现优异,分别获得CAD机械设计、制冷与空调、网络系统管理项目全国选拔赛第一名。此前的8月6日至7日,市工贸技师学院参赛选手林洪伟与来自全国17个省的20名选手进行激烈角逐,最终获得信息网络布线项目第一名。综合今年广州选手的表现情况,市人社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本届大赛有望实现金牌零的突破。

“中国、广州技工院校的学生水平很不错,但要说现有职业教育与培训课程标准中存在的不足,我认为我们的教育不仅要教给学生足够的技能水平,更需要进一步提升学生工作应变能力,拔高学生们的综合素质。”Jenny Shackleton建议。

而市工贸技师学院副院长张利芳则表示,随着技能人才走出国门亮相国际的机会日益增加,教育国际化也是职业技能教育发展的必然结果,而培养有国际竞争能力的人才是教育国际化的核心所在。“技能层面的PK,靠勤学苦练,终能实现,但培养灵活应变的能力则不行。这确实是我们技能教育行业需要思考与完善的重要板块。”

证书查询

  • 点击刷新验证码